2020年8月18日,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团队、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与安诺优达联合,在Cell发表了题为“Large-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”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基于组装获得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,首次阐明了蜱虫基因组与群体遗传结构多样性,解析了蜱虫吸血的遗传机制,揭示了蜱媒病原体的分布特征,为深入开展蜱虫及蜱媒病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。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贾娜副研究员、石文强助理研究员、孙毅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王金锋副研究员、杜立锋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,安诺基因占伟、杨伟飞、高玉池、刘涛为该文章合作作者。
研究背景
蜱虫是专营吸血性节肢动物,能够通过叮咬将细菌、原生动物、真菌、线虫、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给人类、牲畜及野生生物,引起莱姆病、立克次氏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,且具有持久性和复发性感染等特点,会导致有机体死亡或出现慢性后遗症,威害人类健康。近年来,随着气候和环境变化,蜱虫的数量激增,其栖息地快速扩张,人们被蜱虫叮咬的事件多有报道,但目前还缺少有效措施控制蜱媒病的传播。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是探究蜱虫的生物学特性、宿主-病原体互作机制、传播和控制策略等生物学问题的基础,蜱虫种类繁多,但目前仅有肩突硬蜱(I. scapularis)基因组发布,严重制约了蜱虫及蜱媒病防控工作的开展。
主要研究结果
基因组组装及质量评估
表1 蜱虫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信息统计
蜱虫基因组特征及进化分析
图1 蜱虫基因组特征及进化分析
蜱虫吸血的遗传基础及表型
蜱虫基因组中蛋白酶活性、转移酶活性、转录调控、转运蛋白活性和免疫相关蛋白家族的扩张(图2A),会影响蜱虫对血红蛋白的消化、血红素运输、解毒、氧化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,使得蜱虫具有较强的吸血能力。
图2 蜱虫吸血的遗传基础和相关表型
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
图3 蜱虫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
影响蜱媒病原体分布的关键因素
图4 蜱媒病原体分析
文章总结
该研究利用二代、三代和Hi-C辅助组装相结合的测序策略,组装获得了六个高精度的染色体水平的蜱虫基因组。
基于组装的参考基因组,系统阐示了不同蜱种的演化史及分化时间,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,从血红素利用、铁代谢、活性氧(ROS)平衡、细胞与体液免疫等方面揭示了蜱专性吸血的遗传机制。
蜱种特异性和生态地域性都会影响蜱媒病原体的分布,高丰度和低丰度的病原体都能够引发蜱媒传染病,需要建立更灵敏的检测方法监测低丰度的病原体,防控蜱媒病的传播。
安诺基因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,实现了从样本提取、文库制备到上机测序的全自动化操作,先进的三代PacBio(7台Sequel II+10台Sequel)测序平台,保障测序工作高效、快速的开展;专业的生物信息分析团队,丰富的项目分析经验,为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。安诺基因已与中国农业大学、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、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国农业科学院、福建农林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度合作,助力基因组文章发表于Nature、Nature Plants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Molecular Plant、Communications Biology、The Plant Journal等多个国际高水平期刊。
参考文献:
Na Jia, Jinfeng Wang, Wenqiang Shi, et al., Large-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[J]. Cell, 2020, doi.org/10.1016/j.cell.2020.07.023